「謝謝你今天的陪伴,要不要吃飽再回家?晚上再一起努力吧...」
一個同事(大S)下車前,向我告別,掩飾不住的疲態,但話語中,真切澄透,進到我心裡。
其實不是因為這句話。應該是方才在車上交談的對話,關於她的先生、小孩以及對於關係的想像,把我拉到另一個角度重新看待這個人。從霧台下山途中,她仰躺座椅,一路就昏睡到山下,到了山下溪邊堤防,大家一時興起走到上頭,原本是想找地方唱幾首歌。對於這些部落媽媽們,工作其實也是一個拉出家庭的方式,也不是說什麼家庭不幸福,而是不想持續面對著一致平穩的婚姻狀態。
昨日傍晚,同事大S與同事小S相互有默契的打了電話回去,大概就是說有什麼公事臨時需要處理之類的,其實不然,是一起到了飲料店休憩談天,或者就只是在那放空亂看報章書刊,雖然我一直覺得這好像比所謂認真嚴肅的公事重要,這些媽媽就是靠著這些閒散與零碎的時間,一張一張去拼回自己本來的圖像,即使是一盤散沙,那也沒什麼關係。
今日傍晚,大S在我疲憊行駛的快車中,談起了與先生的相處模式。她從來不多問他在外頭的點滴,但她其實從身邊朋友都可以知道有什麼風風雨雨,但就如同她自己在外頭的人際關係與工作狀態,她同時也不希望這是要被全盤檢視與拉扯其中,關於自己的家人與親密關係,更何況,家人與親密關係或許也不必然是對等二分,也不必然是相輔相成,但能夠同等的尊重與負責,反倒是在關係追究的彼此之間視作理所當然,卻不見得是第一要訣。
我想到這些媽媽們的工作模式與應對邏輯,過去往往忽略了他們的家庭圖像,又或者更精確的,是這些媽媽們自我對於家庭與工作還有自身的拼湊圖像,外界通常只是看到了其中一塊,而放大成為她們的全部,或者也潛意識的以為他們的全部就是那個當下或被賦予的社會位置,可是我從大S當中看到的,是那些細碎隱匿的個人,往往在家庭與工作中浮浮沉沉,但反過來看,為什麼那個中心不會是個人,又或者我們看不見的是,在這些媽媽個體中浮浮沉沉的家庭與工作,好像太容易被化約與忽視。
大S談到了自己。
我給自己一個年齡關卡,34歲。
34歲前沒有遇到結婚對象,我就要做自己的規畫!國外的朋友都已經找好了,準備要......
我身邊有很多對象,他也是一堆花蝴蝶圍繞,我跟他說,要不要一起就兩個人生活呢?
結婚後,我還是照樣去工作,有朋友邀約找了藉口就出去,當然,先生一點也不知情!
小孩很黏我,我做了全職媽媽7年(當然,還是會找機會出去玩阿...)
他要去應酬酒店我都不管,可是那些外面的風風雨雨也要一併處理完,不帶進家庭與關係。
我本來是想走自己的路,要不是我先生的死纏爛打...
我想要...我想要追尋寂寞的情境。我是到什麼陌生地方都不會怕生擔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