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土地的對話
前陣子到了朋友幫忙的有機農場做體驗,開始領略到一種共同參與並身體勞動的愉悅,好像是很久都沒有感受的生活型態。後來,我又接觸了一個的有機農場,特別的是在原住民部落,這是我之前都沒有碰觸過的,在農業蕭條荒蕪的現代,部落要以有機農業重新活絡在地產業,並再與部落固有的傳統文化習俗結合,這讓我內心很是興奮,讓傳統在地的部落知識與當代新興的有機農業做一對話,光是對話過程就是件有趣的事情,因為好像現在的人越來越不愛對話,或者是只想拿著現在的狀態與現在的土地說話,卻不知道土地裡頭還有很多被遺忘在角落卻深富韻意的詩篇,有時候就被那忽然抖落的一兩句詩語而感動起來。今天,我去找一個社工員,是先前從台北一同下來認識的,她三個月前才接下這職物,需要待在山間部落負責推展有機產業,先前原本在一處休閒農場做行政業務,後來無法忍受日日重複的工作,就想也沒想的離開那做了數年的職務來到這,她也是原住民,就住在工作部落的附近。她指著眼前拓寬的道路,說這就是她的部落,以前這一半的馬路都是部落的廣場,只是拓寬後,就再也沒有人在這聚會活動,只剩下一部又一部的快車呼嘯而過。她提及自己對於人類學考古情有獨鍾,還曾經受過史博館的訓練,只是現實生活讓她不得不暫時放下而去規律工作,但看她提及對於傳統文化的保存以及現今觀光產業的結合,似乎這些信念與熱情從來沒在她腦海停歇過。
我們到另一處部落接另一位朋友,她也是阿美族在地婦女,不過卻是深藏不露,大概是現在整個原住民部落中對於有機農業涉略最深也最實踐的青年工作者,原來一直在部落都是老人在耕作插秧,田間似乎是老人最後的倚靠與喘息處。然而她卻扭轉這樣的農業型態,從原本自外地嫁至夫家不會種田的媳婦,到現在掌握所有的有機農業技術以及產銷經營,在一處部落有機農場做行銷經理。今天其實是她的假日,不過她卻對於自己住家附近的有機田念念不忘,趁著休假日趕緊至田間整除草,然後又和我們一塊驅車至另一部落做參訪溝通。其實我們這三人前幾天才從台北東區SOGO回到花蓮,就是將部落有機農產推銷至都市鬧區,想不到在都市文明大舉入侵鄉村的當今,位居鄉村的文化產品可以再反向的來到都市呈現,在場除了販售有機農產,也有金針雞湯的熟食供應,當然,這金針也是貨真價實的有機農產。今天我們一行人就是要到更南的另一部落拜訪,這是位居花蓮六十石山旁的阿美小部落,金針就是他們的經濟產物,同時也是有機農業的新興嘗試,以有機工法及部落習俗來做有機金針。其實金針是很難推廣有機種植的,因為種植坡地起伏頻繁,徒手拔草就是難項,又面臨大陸廉價進口衝擊,經濟效益入不敷出。後來有機產業的盛行,也讓他們將傳統部落盛行的換工制度(malapaliw)結合,以共同拔草經營將有機栽植與部落生活做一貼切搭配,當大家群聚一家除草,當戶主人就負責換工全當日飲食,並在工作勞動之餘也唱起部落傳統歌謠。當採收完畢要做炭焙烘乾,有別於一般的添加硫化物燻烤,在這沒有電器設備的黑暗部落,大夥一塊集資使用一台燃燒木柴的烘乾機器,有是大家互相輪流幫忙烘乾包裝,看著精美包裝的一包包金針,這背後是有著大家心血與汗水聚合起來的成品,那已經不只是一個個的金針了,而是一個又一個的生活小故事伴隨其中。
我們一行人與當地的農友討論溝通,從農產的包裝與病蟲防治,似乎沒有一個流程是他們所熟悉內化的,但他們願意打開空間嘗試並分享彼此意見,這好像是從小在鄉間廣場與朋友圍坐的親切感,那股暖意充斥空氣裡頭,徘徊繚繞著。我們走到附近的平地金針田,金針都是一年生的植物,不過山區與平地產季是不一樣的,平地是三、四月收成,山區則是七、八月收成,也就是在收成這個時節最為熱鬧,大夥相互換工協助,而不是個體戶的資本經營,是共同分享的傳統文化機制,而以有機農業的耕作形式來實踐。我和這幾位大哥大姊走在鄉間小道,聽著我朋友向當地農友的建議與分析,我看著同樣是阿美族的部落農人,以跨部落的文化交流來做有機產業推動,同時也推動了部落與部落間以及內部人際關係的和諧與交流,這似乎是已被遺落過久的生活型態,卻在這高度擠壓的工商社會中,從心回頭反制並相互對話。
我看著眼前這一大片翠綠的金針田,腦子正在幻想著當它成熟開花之際,諸位原住民農友在田間換工採集並吟唱歌搖的情景,似乎是在這塊土地上不可欠缺的生命風景。
我們到另一處部落接另一位朋友,她也是阿美族在地婦女,不過卻是深藏不露,大概是現在整個原住民部落中對於有機農業涉略最深也最實踐的青年工作者,原來一直在部落都是老人在耕作插秧,田間似乎是老人最後的倚靠與喘息處。然而她卻扭轉這樣的農業型態,從原本自外地嫁至夫家不會種田的媳婦,到現在掌握所有的有機農業技術以及產銷經營,在一處部落有機農場做行銷經理。今天其實是她的假日,不過她卻對於自己住家附近的有機田念念不忘,趁著休假日趕緊至田間整除草,然後又和我們一塊驅車至另一部落做參訪溝通。其實我們這三人前幾天才從台北東區SOGO回到花蓮,就是將部落有機農產推銷至都市鬧區,想不到在都市文明大舉入侵鄉村的當今,位居鄉村的文化產品可以再反向的來到都市呈現,在場除了販售有機農產,也有金針雞湯的熟食供應,當然,這金針也是貨真價實的有機農產。今天我們一行人就是要到更南的另一部落拜訪,這是位居花蓮六十石山旁的阿美小部落,金針就是他們的經濟產物,同時也是有機農業的新興嘗試,以有機工法及部落習俗來做有機金針。其實金針是很難推廣有機種植的,因為種植坡地起伏頻繁,徒手拔草就是難項,又面臨大陸廉價進口衝擊,經濟效益入不敷出。後來有機產業的盛行,也讓他們將傳統部落盛行的換工制度(malapaliw)結合,以共同拔草經營將有機栽植與部落生活做一貼切搭配,當大家群聚一家除草,當戶主人就負責換工全當日飲食,並在工作勞動之餘也唱起部落傳統歌謠。當採收完畢要做炭焙烘乾,有別於一般的添加硫化物燻烤,在這沒有電器設備的黑暗部落,大夥一塊集資使用一台燃燒木柴的烘乾機器,有是大家互相輪流幫忙烘乾包裝,看著精美包裝的一包包金針,這背後是有著大家心血與汗水聚合起來的成品,那已經不只是一個個的金針了,而是一個又一個的生活小故事伴隨其中。
我們一行人與當地的農友討論溝通,從農產的包裝與病蟲防治,似乎沒有一個流程是他們所熟悉內化的,但他們願意打開空間嘗試並分享彼此意見,這好像是從小在鄉間廣場與朋友圍坐的親切感,那股暖意充斥空氣裡頭,徘徊繚繞著。我們走到附近的平地金針田,金針都是一年生的植物,不過山區與平地產季是不一樣的,平地是三、四月收成,山區則是七、八月收成,也就是在收成這個時節最為熱鬧,大夥相互換工協助,而不是個體戶的資本經營,是共同分享的傳統文化機制,而以有機農業的耕作形式來實踐。我和這幾位大哥大姊走在鄉間小道,聽著我朋友向當地農友的建議與分析,我看著同樣是阿美族的部落農人,以跨部落的文化交流來做有機產業推動,同時也推動了部落與部落間以及內部人際關係的和諧與交流,這似乎是已被遺落過久的生活型態,卻在這高度擠壓的工商社會中,從心回頭反制並相互對話。
我看著眼前這一大片翠綠的金針田,腦子正在幻想著當它成熟開花之際,諸位原住民農友在田間換工採集並吟唱歌搖的情景,似乎是在這塊土地上不可欠缺的生命風景。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