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 合
今天到了部落,其實昨天也才來過,短暫停留,又再次短暫來到。
和一個族群所博班學姊,是一個相當冷靜精幹的女生,經常是面無表情的做著自己的事情,有種冷冽疏離的氣氛圍繞著。我還記得當初課堂上碰到她,想藉由部落的事和她聊聊,她卻似乎事不關己的應和著,隨之繼續做著她的事。我不禁停下我所有的思考與話語,也同樣靜靜的感受她,那不可思議的靜默。後來,我又和她聊起傳統領域的議題,總算有了話語可以接續,只是她同樣是以靜定的態度凝視著週遭,卻無法遮掩出她的關注與持續。她說曾經在部落住過2年半,而且是論文寫出後,而且也在這5年內持續的關注著部落傳統領域,不管是文字紀錄或是計畫申請或是活動舉辦,她都盡己所能的給予陪伴與協力。聽著她清晰而理性的口吻,卻是一個無法看到邊界的工作與生活。在車上,她說著自己好像也都無法說服自己做這些事情的意義與付出,也是因為覺得自己折損過多而來到學校來唸書充電,往往覺得自己是所有事務的承受者與給予者,但卻好像不應該是這樣的。
似乎是一種移動與不確定感,才能讓她去除冷冽的外皮而展露內在性情,她說自己無法去忍受那種標準化,這也說明了她從法律領域跳到族群文化的轉折。
我想著我的天真,似乎是建築在所對理性與感性的壓疊中,那被兩邊的人所凝視或喟嘆。
只是在這樣強調標準化中的極致完美社會中,似乎不完美也被視為一種完美的替代品,那在不完美的過程中,到底自己對於本體與他者的應對與互通之間,有什麼確切不變的邏輯存在著嗎?
在這陰暈的傍晚夜空中,我在部落與校園的距離中,思忖著。
和一個族群所博班學姊,是一個相當冷靜精幹的女生,經常是面無表情的做著自己的事情,有種冷冽疏離的氣氛圍繞著。我還記得當初課堂上碰到她,想藉由部落的事和她聊聊,她卻似乎事不關己的應和著,隨之繼續做著她的事。我不禁停下我所有的思考與話語,也同樣靜靜的感受她,那不可思議的靜默。後來,我又和她聊起傳統領域的議題,總算有了話語可以接續,只是她同樣是以靜定的態度凝視著週遭,卻無法遮掩出她的關注與持續。她說曾經在部落住過2年半,而且是論文寫出後,而且也在這5年內持續的關注著部落傳統領域,不管是文字紀錄或是計畫申請或是活動舉辦,她都盡己所能的給予陪伴與協力。聽著她清晰而理性的口吻,卻是一個無法看到邊界的工作與生活。在車上,她說著自己好像也都無法說服自己做這些事情的意義與付出,也是因為覺得自己折損過多而來到學校來唸書充電,往往覺得自己是所有事務的承受者與給予者,但卻好像不應該是這樣的。
似乎是一種移動與不確定感,才能讓她去除冷冽的外皮而展露內在性情,她說自己無法去忍受那種標準化,這也說明了她從法律領域跳到族群文化的轉折。
我想著我的天真,似乎是建築在所對理性與感性的壓疊中,那被兩邊的人所凝視或喟嘆。
只是在這樣強調標準化中的極致完美社會中,似乎不完美也被視為一種完美的替代品,那在不完美的過程中,到底自己對於本體與他者的應對與互通之間,有什麼確切不變的邏輯存在著嗎?
在這陰暈的傍晚夜空中,我在部落與校園的距離中,思忖著。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